企業留不住人,自然和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主的思想意識等因素分不開。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歷史還很短,管理水平自然不會一下子提高到一個很合理的高度;現有的民營企業主很多文化水平低,管理意識和知識不夠,也是合情合理的。在這種狀況下,企業留不住人,我們是否就應該把責任全部推給企業呢?其實,企業存在一定的問題,做員工的我們,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呢?
我是做管理工作的,平時總是想站在企業和員工的中間,盡量平衡雙方關系,達到一種共贏的局面。但是,今天我想借此小文,警醒一下作為員工的我們。
一、溝通的被動性。很多矛盾都出自誤會,誤會的產生來源于溝通的缺失。平時,出了問題,我們總是指責企業溝通不夠,然而,溝通是雙向的,員工就很少主動與同事、企業進行溝通,甚至當企業來和我們溝通時,我們也不愿打開心扉。
二、超值的回報。付出是要回報,打工也是為了賺錢,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年代講究無私的奉獻有些天方夜談。然而,一部分人總是想“你給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至于這些事到底值多少錢,衡量的標準只在他自己的心里;也有些人只看到別人拿的多,于是就攀比,不去看或者根本就看不懂別人的付出;還有些人看到老板一年可以賺多少,多少是經我的手賺來,怎么就只分給我這么一點,素不知老板的投資是有極大風險的,也是要有相應回報的……
三、欲望的膨脹。其實很多企業也在不斷滿足員工的需求,以攬絡人才。然而,作為員工的我們,總是今天得到了一筆金獎、補貼或者福利,就認定是天經地義的,明天沒有了就以為企業虧欠了我們;還有的今天給加了工資,沒過幾天,看到加了別人的,心里又不平衡了,為什么只加他的不加我的,有失公允;很多人的欲望是水漲船高,不斷地膨脹……
四、推卸責任。碰到事情,遇到問題,出了麻煩,作為員工的我們,總是善于將責任推卸給上一級或者旁人,一切與我無關,即便真的出在自身,那也是社會、企業或者其他原因;因此而受到一些處罰,那就有如天塌地陷,拼死反抗,大叫不公……
五、永遠站在個人立場。企業為員工提供發展和賺錢的平臺,員工為企業創造利潤,兩者是互惠互利的。也就是說,只有企業發展了,贏得了一定的利潤,員工才有可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回報;同理,只有員工不斷進步,充分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和效益,企業才會得到應有的利潤。然而,現在大多數人要求企業的多,站在企業立場去考慮問題的少,甚至只強調企業給予員工的回報,不去考量自己付出了多少;遇到某些具體事情,也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要求企業來滿足我,否則就是企業管理不善,不替員工著想……一家公司舉行中秋聚餐活動,一名員工當眾指責主辦人,為什么不替員工著想,提前一天呢?其實,這家公司大多數員工是外地人,事前主辦人還征求過部分員工的意見。任何一天舉辦員工都可能有事,不可能達成絕對的統一;公司出錢出力,來舉辦這次活動,無非是想借節日的氛圍來向員工表達慰問之情,你萬一有特殊事情,可以請假不去參加呀,有必要這樣指責公司嗎?
六、學不到東西。
很多人,尤其是初入職場的人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到公司,指望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然而,很少人去主動請教,仔細旁觀,用心揣摩,而是像學生一樣坐等人來指教,甚至當別人來教導之時,還嫌這嫌哪的,一旦學不到東西,就到處指責,甚至立馬走人。大家應該知道,企業不是學堂,而是追求利潤的機構,它雖然有義務提高員工的工作技能以滿足企業的發展,但沒有責任就一定要來培養我們;大家應該知道,現在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五六年,我們到底學到了多少,又有多少是社會和企業適用的?這么長時間尚且如此,為什么就要求并非培訓教育中心的企業在短時間內給予我們那么多呢?
七、到底有多大的本領。人人都以為自己是人才,人人都以為自己奉獻太多,人人都以為企業離不開自己,因此,一旦不合我意,炒你老板沒商量。素不知,現今的中國,人很多,才很少,任憑你有通天的本領,不適合企業就不是才,所以出現了人才市場人滿為患,企業卻招不到人的尷尬局面;素不知,任何組織離開了誰照樣可以運作,只是運作的好與壞,記得一代偉人毛澤東去世之時,那么多忠誠的百姓嚎啕大哭:“毛主席不在了我們怎么活?”可是毛澤東去了,中國還是中國,日子還是日子。 牛津管理評論
我是做管理工作的,平時總是想站在企業和員工的中間,盡量平衡雙方關系,達到一種共贏的局面。但是,今天我想借此小文,警醒一下作為員工的我們。
一、溝通的被動性。很多矛盾都出自誤會,誤會的產生來源于溝通的缺失。平時,出了問題,我們總是指責企業溝通不夠,然而,溝通是雙向的,員工就很少主動與同事、企業進行溝通,甚至當企業來和我們溝通時,我們也不愿打開心扉。
二、超值的回報。付出是要回報,打工也是為了賺錢,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年代講究無私的奉獻有些天方夜談。然而,一部分人總是想“你給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至于這些事到底值多少錢,衡量的標準只在他自己的心里;也有些人只看到別人拿的多,于是就攀比,不去看或者根本就看不懂別人的付出;還有些人看到老板一年可以賺多少,多少是經我的手賺來,怎么就只分給我這么一點,素不知老板的投資是有極大風險的,也是要有相應回報的……
三、欲望的膨脹。其實很多企業也在不斷滿足員工的需求,以攬絡人才。然而,作為員工的我們,總是今天得到了一筆金獎、補貼或者福利,就認定是天經地義的,明天沒有了就以為企業虧欠了我們;還有的今天給加了工資,沒過幾天,看到加了別人的,心里又不平衡了,為什么只加他的不加我的,有失公允;很多人的欲望是水漲船高,不斷地膨脹……
四、推卸責任。碰到事情,遇到問題,出了麻煩,作為員工的我們,總是善于將責任推卸給上一級或者旁人,一切與我無關,即便真的出在自身,那也是社會、企業或者其他原因;因此而受到一些處罰,那就有如天塌地陷,拼死反抗,大叫不公……
五、永遠站在個人立場。企業為員工提供發展和賺錢的平臺,員工為企業創造利潤,兩者是互惠互利的。也就是說,只有企業發展了,贏得了一定的利潤,員工才有可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回報;同理,只有員工不斷進步,充分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和效益,企業才會得到應有的利潤。然而,現在大多數人要求企業的多,站在企業立場去考慮問題的少,甚至只強調企業給予員工的回報,不去考量自己付出了多少;遇到某些具體事情,也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要求企業來滿足我,否則就是企業管理不善,不替員工著想……一家公司舉行中秋聚餐活動,一名員工當眾指責主辦人,為什么不替員工著想,提前一天呢?其實,這家公司大多數員工是外地人,事前主辦人還征求過部分員工的意見。任何一天舉辦員工都可能有事,不可能達成絕對的統一;公司出錢出力,來舉辦這次活動,無非是想借節日的氛圍來向員工表達慰問之情,你萬一有特殊事情,可以請假不去參加呀,有必要這樣指責公司嗎?
六、學不到東西。
很多人,尤其是初入職場的人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到公司,指望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然而,很少人去主動請教,仔細旁觀,用心揣摩,而是像學生一樣坐等人來指教,甚至當別人來教導之時,還嫌這嫌哪的,一旦學不到東西,就到處指責,甚至立馬走人。大家應該知道,企業不是學堂,而是追求利潤的機構,它雖然有義務提高員工的工作技能以滿足企業的發展,但沒有責任就一定要來培養我們;大家應該知道,現在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五六年,我們到底學到了多少,又有多少是社會和企業適用的?這么長時間尚且如此,為什么就要求并非培訓教育中心的企業在短時間內給予我們那么多呢?
七、到底有多大的本領。人人都以為自己是人才,人人都以為自己奉獻太多,人人都以為企業離不開自己,因此,一旦不合我意,炒你老板沒商量。素不知,現今的中國,人很多,才很少,任憑你有通天的本領,不適合企業就不是才,所以出現了人才市場人滿為患,企業卻招不到人的尷尬局面;素不知,任何組織離開了誰照樣可以運作,只是運作的好與壞,記得一代偉人毛澤東去世之時,那么多忠誠的百姓嚎啕大哭:“毛主席不在了我們怎么活?”可是毛澤東去了,中國還是中國,日子還是日子。 牛津管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