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智能工廠,重慶龍臺里漕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龍臺里漕科技)落戶江津德感工業園兩年,就躋身2022年度中國包裝百強企業第98位、中國包裝百強企業紙包裝類第45位,成為重慶市近15年來唯一進入全國包裝行業百強的企業。
4萬平方米車間僅有79名工人
據“重慶日報”報道,走進龍臺里漕科技,智能化車間讓人耳目一新,生產線布局井然有序,設備運行著卻沒有馬達的轟鳴聲,只傳來輕微的“沙沙”聲響。整個車間幾乎沒有人工抬運、叉車轉移,每道工序之間連接著物流網帶,穿梭車滿載著紙板在不同工位機臺前來回投送。
“這是集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于一體的生產車間。”公司品管工藝部部長廖瑞介紹,車間配備了京山輕機2.8米幅寬高速瓦楞紙板生產線、印刷成型聯動線、智能物流系統、智能化工廠管理系統等先進設備,從紙板生產到紙箱印刷,從工廠內部物流到成品倉儲,再到整個車間都納入了信息管理系統。

據了解,在企業建設過程中,京山輕機為龍臺里漕科技提供了“智能工廠”整廠建設服務。從紙板生產到紙箱印刷,從工廠內部物流到成品倉儲,再到整個車間的信息管理系統,京山輕機集團深度參與其中,助力龍臺里漕科技實現智能制造。
“減員、提質、增效。”龍臺里漕科技負責人張春表示,過去,傳統紙品包裝生產線完成10億元產值需要1000余名工人,而如今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包裝生產線,通過數據無縫對接提升各類設備間的互聯互通,以及工廠高效運營決策管理,整體效率成倍增加,“公司4萬平方米的車間僅有79名工人,今年有望實現年產值10億元。”他說。
自主研發建起智能化工廠
“有產品就有包裝,包裝就是產品的‘衣服’。”龍臺里漕科技雖然落戶江津只有兩年多,但張春在包裝行業已摸爬滾打了16年,他深刻認識到,“包裝是微利行業,那就要做好成本管控。”
過去,卷筒紙進出庫房,全靠人工計數、稱重,一個庫房就有十來個工人。ETC給了張春靈感,他開始參與研發REID身份自動跟蹤系統。2013年,張春就為每一個卷筒紙安裝了芯片,把整個運行軌跡記錄下來,讓卷筒紙進出庫房像ETC一樣自動點數。
生產線上切割紙板,以前每完成一個單子,都需要人工量尺寸,調整長寬高,張春又研發出自動調節刀。以前接收訂單,十多個人圍著6部傳真機忙個不停,張春又開發在線接單系統,自動生成訂單,傳到生產線。
“設備升級了,工人減少了,成本自然降低不少。”嘗到甜頭后,張春又開始思考生產過程成本管控,在訂單進入生產系統時自動進行賦色成本核算,綠色表示盈利、黃色表示零利潤、紅色表示虧本,每天每筆訂單財務都會自動核算盈虧。他說:“送貨單也是自動生產,傳到駕駛員手機上,什么貨、品名、時間,指定碼頭上貨等一目了然。”
2021年,龍臺里漕科技落戶江津時,就按照智能化流程一步到位建起了智能化工廠,車間人數直接減少至79人。
帶動行業向智能化轉型發展
在生產車間的二樓,龍臺里漕科技還打造了一個個性化定制車間,技術人員在這里專門針對出口包裝進行設計和制作。
廖瑞稱,目前,重慶包裝業有100億元市場,隨著“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和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建設,必然會帶動包裝行業的“蛋糕”做大。他說:“出口包裝標準要求更高,還需不斷提升包裝產品品質。”
與生產車間一路之隔,是龍臺里漕科技的包裝博物館,青石路面、翹腳屋檐、名貴花草、珍稀樹木、假山水池,右側的廊道里還擺放著老廠淘汰下來的設備。
前方的辦公樓,龍臺里漕科技正在建設檢測中心。據了解,目前西南地區還沒有包裝產品檢測中心,包裝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要委托第三方機構送去杭州檢測。
“每次8000元檢測費用還好,關鍵是時間成本不劃算。”張春介紹,進入全國包裝行業百強,除了企業產值達標、智能化水平高、科技含量高,還要求企業對行業發展要有貢獻,“那就從建包裝博物館和檢測中心做起,既把歷史的東西保留下來,也為行業發展做點實事。”
有人說包裝業是夕陽產業,但張春認為是朝陽產業。站在2樓的參觀廊道鳥瞰整個生產車間,他說,龍臺里漕科技就是一個展場,希望全國同行都來參觀考察,同時向他們推送自己的設備、技術、系統,帶動整個行業向智能化快速轉型發展。
來源:重慶日報 彭瑜
4萬平方米車間僅有79名工人
據“重慶日報”報道,走進龍臺里漕科技,智能化車間讓人耳目一新,生產線布局井然有序,設備運行著卻沒有馬達的轟鳴聲,只傳來輕微的“沙沙”聲響。整個車間幾乎沒有人工抬運、叉車轉移,每道工序之間連接著物流網帶,穿梭車滿載著紙板在不同工位機臺前來回投送。
“這是集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于一體的生產車間。”公司品管工藝部部長廖瑞介紹,車間配備了京山輕機2.8米幅寬高速瓦楞紙板生產線、印刷成型聯動線、智能物流系統、智能化工廠管理系統等先進設備,從紙板生產到紙箱印刷,從工廠內部物流到成品倉儲,再到整個車間都納入了信息管理系統。

據了解,在企業建設過程中,京山輕機為龍臺里漕科技提供了“智能工廠”整廠建設服務。從紙板生產到紙箱印刷,從工廠內部物流到成品倉儲,再到整個車間的信息管理系統,京山輕機集團深度參與其中,助力龍臺里漕科技實現智能制造。
“減員、提質、增效。”龍臺里漕科技負責人張春表示,過去,傳統紙品包裝生產線完成10億元產值需要1000余名工人,而如今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包裝生產線,通過數據無縫對接提升各類設備間的互聯互通,以及工廠高效運營決策管理,整體效率成倍增加,“公司4萬平方米的車間僅有79名工人,今年有望實現年產值10億元。”他說。
自主研發建起智能化工廠
“有產品就有包裝,包裝就是產品的‘衣服’。”龍臺里漕科技雖然落戶江津只有兩年多,但張春在包裝行業已摸爬滾打了16年,他深刻認識到,“包裝是微利行業,那就要做好成本管控。”
過去,卷筒紙進出庫房,全靠人工計數、稱重,一個庫房就有十來個工人。ETC給了張春靈感,他開始參與研發REID身份自動跟蹤系統。2013年,張春就為每一個卷筒紙安裝了芯片,把整個運行軌跡記錄下來,讓卷筒紙進出庫房像ETC一樣自動點數。
生產線上切割紙板,以前每完成一個單子,都需要人工量尺寸,調整長寬高,張春又研發出自動調節刀。以前接收訂單,十多個人圍著6部傳真機忙個不停,張春又開發在線接單系統,自動生成訂單,傳到生產線。
“設備升級了,工人減少了,成本自然降低不少。”嘗到甜頭后,張春又開始思考生產過程成本管控,在訂單進入生產系統時自動進行賦色成本核算,綠色表示盈利、黃色表示零利潤、紅色表示虧本,每天每筆訂單財務都會自動核算盈虧。他說:“送貨單也是自動生產,傳到駕駛員手機上,什么貨、品名、時間,指定碼頭上貨等一目了然。”
2021年,龍臺里漕科技落戶江津時,就按照智能化流程一步到位建起了智能化工廠,車間人數直接減少至79人。
帶動行業向智能化轉型發展
在生產車間的二樓,龍臺里漕科技還打造了一個個性化定制車間,技術人員在這里專門針對出口包裝進行設計和制作。
廖瑞稱,目前,重慶包裝業有100億元市場,隨著“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和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建設,必然會帶動包裝行業的“蛋糕”做大。他說:“出口包裝標準要求更高,還需不斷提升包裝產品品質。”
與生產車間一路之隔,是龍臺里漕科技的包裝博物館,青石路面、翹腳屋檐、名貴花草、珍稀樹木、假山水池,右側的廊道里還擺放著老廠淘汰下來的設備。
前方的辦公樓,龍臺里漕科技正在建設檢測中心。據了解,目前西南地區還沒有包裝產品檢測中心,包裝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要委托第三方機構送去杭州檢測。
“每次8000元檢測費用還好,關鍵是時間成本不劃算。”張春介紹,進入全國包裝行業百強,除了企業產值達標、智能化水平高、科技含量高,還要求企業對行業發展要有貢獻,“那就從建包裝博物館和檢測中心做起,既把歷史的東西保留下來,也為行業發展做點實事。”
有人說包裝業是夕陽產業,但張春認為是朝陽產業。站在2樓的參觀廊道鳥瞰整個生產車間,他說,龍臺里漕科技就是一個展場,希望全國同行都來參觀考察,同時向他們推送自己的設備、技術、系統,帶動整個行業向智能化快速轉型發展。
來源:重慶日報 彭瑜